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巍巍中华屹立世界之林的自信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应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让世界读懂中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东方文明大国的光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彰显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创造了众多璀璨夺目的成果,书写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
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善于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近年来,河南博物院不断挖掘文化内涵,不断创新文物表达方式,通过讲好文物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动起来、活起来、潮起来。该院开发的“考古盲盒”系列文创产品不仅将“考古发掘”融入“拆盒”过程,还能让购买者亲身体验“考古现场”,感受发现历史的瞬间。截至2022年年底,“考古盲盒”累计销售量达55万个,远销加拿大等国家。
“文物资源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文物博物馆场所和世界文化遗产地作为“国家客厅”会见外国元首、召开国际会议,这本身就是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举措。
文化是国际交流的载体,艺术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艺术家和艺术品走出国门。新时代十年,他携代表作在20多个国家举办了47场个人雕塑展,受到不同国家、不同肤色民众的喜爱,为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出了积极贡献。和他一样,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艺术家及作品走出国门,其中,不少国内艺术家个人及作品通过发起或参与交流互动,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传递着中华民族的良好精神风貌,赢得了广泛认可和赞誉。
讲好中国故事,既要看讲什么故事,也要看怎么讲故事。这些年,全国政协委员、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在探索传承、传播好文化遗产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她看来,文化遗产不光是开发和利用,还有传承和保护,每个人都应该是局内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首先要打破文化遗产的神秘感和距离感。”崔巍认为,传统、古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有前卫与时尚的表达。“大运河申遗时,我就在想我能够做些什么。后来,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就诞生了。”这些年,崔巍和团队通过舞蹈艺术把大运河的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魅力。
今年将在杭州举办的亚运会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身为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副总导演的崔巍,这两年大部分工作围绕亚运会展开。崔巍表示,面对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团队将为呈现一个不一样的亚运会和浙江“重要窗口”形象继续努力。此次两会提案中,崔巍就“后亚运”时代如何传承发展亚运遗产,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如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实现场馆的长效运营,真正实现以赛兴城、以赛为窗,讲好浙江故事,展示中国形象。
此外,崔巍也关注到浙江启动了上山文化遗址申遗工作,她认为,申遗一旦成功,不仅为中国再添一项世界级文化遗产,更将填补世界遗产中稻作起源类型的空白,对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有重大意义。赴京参会前,她专门前往浙江金华走访调研,进一步完善提案内容,为上山文化的申遗和传播工作鼓与呼。
创新国际传播方式 实现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要提升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辐射力,更要增强中华文化“走进去”的影响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一直是我国向阿拉伯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先行者。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宁夏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已成功举办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宁夏相遇,看见了宁夏翻天覆地的发展与变化。全国人大代表、宁夏智慧宫国际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时荣从中得到启发:“我们应搭上‘一带一路’发展的快车,主动将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讲给更多的国家、更多的民众听,为加强阿拉伯国家乃至世界与中国开展合作交流贡献更多力量。”
基于这样的想法,张时荣与同事共同创办了国际传播公司——智慧宫。十多年来,智慧宫翻译和出版的主题类图书有60余种,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翻译和出版的中阿文图书达到了1418种,销售的图书总量突破了200万册。智慧宫成为国内面向阿拉伯国家图书输出的龙头企业,也成为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的中国图书出版机构。据了解,现在海湾六国,以及埃及、伊拉克等众多阿拉伯国家,都把中文纳入其国民教育体系,在整个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股汉语热。目前“智慧学中文”成为阿拉伯国家国际中文教育的知名品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这十几年开展中国文化对外推广工作中,张时荣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渴望了解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为此,智慧宫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将国内热播影视剧,如《中国机长》《流浪地球》《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山海情》等进行译配。其中,电视剧《山海情》阿文版展现了中国脱贫攻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践行了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受到了阿拉伯国家官方和民众的一致好评。
“我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团队将继续依托这个时代,依托党的好政策,让智慧宫成为阿拉伯国家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一张名片。”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张时荣建议,支持海外媒体矩阵和传播平台的建设。他表示,要鼓励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在海外自建收购传播平台和渠道,做好国际传播的科技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播媒体矩阵。加强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中文教育,建设“一带一路”大学,培养各种语言的专业人才和专家学者,把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阐述好,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也需要不断创新国际传播方式,实现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以chatgpt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会长、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意识到“数字丝绸之路”的崭新内涵。“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有助于克服‘一带一路’建设中因地缘政治、地区冲突、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带来的影响,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信息基础设施、贸易、金融、产业、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缩小‘数字鸿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吕建中说。
吕建中认为,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文化领域特别是文化艺术品的流通是重要的突破口。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数字丝绸之路”,一是可以为艺术品、数字艺术品、数实结合艺术品等搭建交易流通的大平台,以青年一代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增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二是可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三是可以为国际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搭建新平台,进而促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中央宣传部等16部门联合公布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名单,12家单位入选“区块链 k8凯发的版权”特色领域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吕建中认为,这为“文化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建议,积极推动已经通过“区块链基础服务设施”备案和具有国际一流技术研发实力的机构,联合创建多国链、多品种、多语种、多币种的“文化数字丝绸之路”,为各国艺术品的交流交易进行确权、确真、确价、确序、确信,形成艺术品的“身份证”,实现可溯源,进而将其链接到具有线上线下艺术品国际交易资质的交易平台上,成为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大数据中心、结算中心、国际文化贸易中心,形成国际艺术品交易的“中国指数”。这将促进具有时代价值、应用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审美价值、市场价值的国际文化艺术品实现高效便捷的交易流通。
同世界各国开展 多层次、有深度的对话交流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互鉴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也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璀璨的中华文化。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在广西,少数民族非遗在面向东盟的国际交流中大放异彩。
壮族刺绣(简称“壮绣”),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现风格和刺绣技巧。这些年,通过国际交流活动和展览,壮绣的足迹已经遍及世界各地。“壮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让世界认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丰富而璀璨的文化多样性很重要。”一直以来,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绣代表性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蓝淋都将推动壮族文化走向世界,当作非遗传承人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2008年,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蓝淋带着她的“壮美坊”壮绣产品走上全新的舞台:一套带着凤凰绣样的刺绣枕套被选定为送给前来参加东盟博览会各国嘉宾的国礼,壮绣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
做工精美、图样生动、寓意深远让“壮美坊”的产品在国际上大受好评。2011德中文化交流年,80幅“壮美坊”壮绣作为中国最美的民族手工艺品在德国国家博物馆展出。55件锦绣系列作品代表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作品受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进行巡展。壮绣手工艺品热销东南亚、欧美、南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蓝淋用一针一线践行着传播壮族文化的使命,越来越多的壮族刺绣承载着壮乡文化走出广西、面向国际,向世人展示这项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千年技艺,讲好中国故事。
蓝淋认为:“守护文化传统,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寻找新的表达方式的同时,也要坚守壮族传统技艺本真的美,典雅而朴实的自然。”在设计和生产壮族文化产品时,蓝淋在保留壮绣传统精髓的同时,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不断改良绣法和用色,逐步将产品调整为收藏、服装、家纺、慢潮流等几大类。“要让产品被年青一代所接受,才能谈更远的传播、传承。”蓝淋说。
在山东,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王一君一直致力于将陶琉艺术推向世界。作为艺术家,他曾多次与世界各地的陶艺大师进行交流,其工作室还担负着“山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的使命;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履职工作中,他不断创新思路,助力“擦亮”山东陶琉品牌,增强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在国际上传播?王一君认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首先需要思考以什么样的文化元素“走出去”。以陶琉造型、雕刻艺术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为例,需要从历史、现实两个维度出发,既要注重传统样貌、历史源流,更要推陈出新,与当下的工艺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相结合,把其最独特的内涵展示在世人面前,才能引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群众的普遍认同。
王一君表示,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宣传推广方式,要充分利用现代理念、技术、平台,如vr、ar、短视频等;也要具备前瞻眼光和融合思维,一定要到产业与市场中去,才能注入更丰厚的内涵和更深广的传播活力,在更大范围内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另外,文化“出海”也要注重与在地文化的共鸣,从而让产品、理念等更具内在厚度,更易打动人心。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让中国文化走上世界舞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积极主动作为,以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同世界各国开展多层式、有深度的对话交流活动。文艺工作者要树立时代的使命感,通过举办国际交流展览等艺术形式,让艺术作品担当起对外交流的使命,让世界认识当代中国的城市生活或展现当代中国乡村的美好生活,展示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文化艺术的国际影响力。”许鸿飞表示。
推动艺术家和作品“走出去”,许鸿飞提出了“实施文艺人才强国战略,着力造就世界级的中国艺术大师”的建议。他认为,应及时在行政、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议推动制定鼓励艺术家对外交流的方针政策,成立针对具有影响力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提供支持的相关基金,并推动相应扶持机制常态化运行,促使优秀艺术家更勇敢、自信地闯荡国际舞台,推动更多优秀艺术家和作品走向国际,深入世界民众之中。(统稿:宾阳、郭凯倩,参与采写:张莹莹、谭志红、徐继宏、崔娜、秦毅、孙丛丛、宾阳、郭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