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历史新坐标上的战略谋划!-k8凯发

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k8凯发
当前位置: 凯发k8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 > 权威解读
权威解读
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历史新坐标上的战略谋划!
发布时间:2020-11-19 16:41 来源:人民论坛 编辑:杨倩
信息来源:人民论坛 2020-11-19

  一、五年计划(规划)铺就的现代化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新中国建设,到改革开放,再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代人孜孜以求、接续奋斗,一直通过五年计划(规划)铺就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五年计划(规划)”是规划部署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基本方式,其任务和内容主要是对五年和更长时段内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制定和实施了13个五年计划(规划)。其中,从“十一五”开始,将“五年计划”改成了“五年规划”。这13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实施,清晰和准确地展示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走过的路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决心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向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前进。20世纪50年代初,我们根据苏联经验,设想用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定和实行了1953年至1957年的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的第一个中期计划。

  “一五”计划描画了新中国发展的第一张蓝图,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新政权的期待和对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望。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一五”计划是改革开放前完成得最好的五年计划,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同志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但是八大后,“左”的思想很快发展,从1961年到1966年,成为没有五年计划的空档期,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966年到1970年是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受到很大破坏,1968年国民经济跌入谷底。但经过各方面的艰苦努力,“三五”计划期间的主要经济指标还是完成了计划。

  “四五”计划1971年编制,1973年7月进行调整,不少指标有所压缩。1975年是邓小平同志主导大力开展整顿的一年,按照调整后的指标,计划基本完成。

  改革开放后,随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五年计划的指导思想、内容和方法都进行了重大改造,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第一,1980年至1985年的“六五”计划,第一次将“国民经济计划”改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用一编的篇幅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计划安排,意在促进社会与经济一同全面发展。第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首次将各种计划区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两种,将五年计划逐步改成了指导性计划,起指导作用而不是强制的指令作用,允许各方面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扩大企业和地方的自主权,下放和减少中央特别是计划委员会的权力。计划委员会主要侧重于规划制定、宏观调控,而不是干预日常经济运行的事务。第四,计划制定更加及时,在新的五年计划刚开始之时就制定出完整的五年计划,得以使两者同步。从1983年到1986年3月,国家制定并审查通过了1986年至1990年的“七五”计划,这种及时性在我国经济发展史和五年计划史上是第一次。第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中长期规划,所定指标总体上是预测性、指导性的。1996年至2000年的“九五”计划就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第六,将“计划”进一步改为“规划”。2006年至2010年的“十一五”,第一次将“五年计划”改为了“五年规划”。到“十三五”,一共已有三个“五年规划”。所有这些计划和规划,都是逐步向现代化迈进的蓝图。其一以贯之的主题,都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逐步明确提出了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1964年12月,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同志正式向世界宣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明确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开始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的所有这些计划和规划,即使有的在实施中遇到过困难和波折,但都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通过这些计划和规划的实施,“三步走”的战略一步步得以实现,中国的综合国力一步步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一步步提高。

  二、现代化征程的历史交汇点

  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同志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时说,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但因仅仅几个五年计划不可能实现这种目标,1964年又把实现现代化的时间定在了20世纪末。党和国家规划的战略步骤,遂确定为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耽误了现代化的进程和时间,原定的两步走的计划没有实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党和国家认识到:建设现代化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所以,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构想。据此,党的十三大正式确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步走”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按照“三步走”战略,国家在改革发展的路上不断前进,首先在1987年提前三年实现了第一步翻一番的目标;1995年,又提前五年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到20世纪末,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随着21世纪即将到来,为了把第三步即21世纪前50年的任务目标再细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新的小“三步走”战略,即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新世纪前两步的目标又即将实现。所以,2017年的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总共30年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主要是将30年分成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1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新的“两步走”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为未来30多年中国发展构划的宏伟蓝图。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也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收官之年;再往前进入2021年,将成为“两步走”战略安排的起步之年,也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向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战略目标前进的开局之年,或者说,是奔向第二个百年战略目标的出发之年。

  从五年规划来说,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完成“十三五”规划的决战之年、验收之年、总结之年。2021年则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启航”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以开始实行“十四五”规划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的新发展阶段。

  当前,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历史交汇点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十九届五中全会成为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间节点,一头接续即将挥就的百年史诗,一头开启第二个百年的恢弘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建议稿的说明中这样表示:“建议稿起草的总体考虑是,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综合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2035年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为中国的长远发展擘画了一幅继续前进的新设计、新蓝图、新愿景。

  历史交汇点上的谋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交汇点恰好正处在世界发展的一个十字路口,正面临着一个“世界向何处去”的关键问题。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已经多次遇到过“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至少距我们最近的100多年来已经遇到过4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没有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没有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结束后,由于对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世界分裂成了两大阵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类第四次遇到了“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结果是柏林墙的倒塌,苏东剧变、冷战结束。对这一答案如何评价?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到今天,世界再一次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到底是增强理性还是转为任性?是发展文明还是转向蒙昧?是坚持和平还是扩大冲突?是发展民主还是实行霸凌?是促进共同发展还是恢复虎狼恶斗?是坚持合作对话还是重新扩军备战?是推进全球化还是反全球化?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制造新的世界乱局?归根到底,世界是向前进步还是向后倒退?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正考验着人类的理性和智慧。正确回答“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防止人类再一次走错道路,对于解决当前和未来的一系列问题,确保人类世界继续向着和平美好的方向前进,极为重要。

  中国处在世界的大背景下也多次遇到过“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100多年来,鸦片战争前后遇到过,戊戌变法前后遇到过,辛亥革命前后遇到过,20世纪三四十年代遇到过,50年代中期遇到过,70年代中后期遇到过。而改革开放则是最近40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最好、最正确的回答。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还是不断遇到这个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世界大变动的漩流中,中国曾处在十字路口,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正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使中国改革开放大踏步向前推进,到现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今天的中国,仍然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尤其是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如何回答这一问题,决定着未来相当长时间的中国走向,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走向,从而影响着整个世界的走向。在某种程度上,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建议》正是对这一深层次、全局性问题的回答。

  三、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定性胜利

  “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力有序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沉着冷静应对外部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坚决果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坚定朝着既定目标任务前进,“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主要指标总体将如期实现,重大战略任务和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见效,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

  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并从9个方面概括和列举了这些成就。总体上,“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上,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社会民生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其他一系列方面也是成果显著: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自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进入新世纪后,明确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现在,“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这是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和伟大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成情况和宣布时机作了说明,指出考虑到目前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时,建议稿表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明年上半年党中央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然后正式宣布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即将进入尾声,所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四、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的新征程

  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明年起将开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所以,十九届五中全会既是对“十三五”规划实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初步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十四五”时期的现代化建设进行的总体谋划、部署和安排,同时也是对实施更长远的战略,即开始实施分两步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规划进行的研究和筹划。

  可以说,十九届五中全会既是总结过去的会,更是谋划和开拓未来的会。会议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问题,描绘国家未来发展蓝图,明确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这对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次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集中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特别是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建议》提出的“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按照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的介绍可以概括为“六个新”:一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二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五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六是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十四五”规划不是孤立的规划,而是向2035年目标迈进的规划,是2020年到2035年3个五年规划中的第一个规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15年的时间和3个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正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启航”规划。因此,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提出制定“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同时,突出地提出了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

  在制定五年规划的同时,制定更长时间的远景规划或远景目标,这是在特定时期的一种重要战略安排。1980—1981年,在制定“六五”计划的同时,制定了十年规划纲要。1990—1991年,在制定“八五”计划(1991-1995年)的同时,制定了十年规划。1995—1996年,在制定“九五”计划(1996-2000年)的同时,制定了十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些远景目标或纲要都与三步走战略、新三步走战略的阶段性目标相衔接,把每一个五年规划的内容与每一步的战略目标连接和统一起来。

  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提出制定“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同时,提出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并提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实施一批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统筹谋划好重要领域的接续改革,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这同样也是一种战略谋划和战略安排。实现2035年的目标,实际上将“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实现提前了15年。这从中国迄今发展的态势来说,是可行的、能够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又将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实现了2035年的目标,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奋斗目标将胜利在望。

  党的十九大在提出“两步走”战略安排时,对这两步的目标作了原则和简要的构画。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其内容包括9个方面。与党的十九大的界定相比,其内容更加展开、更加丰富。例如,在党的十九大规定的目标“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基础上增加了“综合国力”,同时提出“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在经济方面,增加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中,增加了“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若干“强国”全部纳入目标,要求“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在原先的“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中,增加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在民生方面,明确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增加了“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将原来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改为“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但原先目标中有一句“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这次没有再出现。

  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同时,对未来15年的发展任务和目标统一构划,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有助于明确前进方向、凝聚社会共识,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协调统一起来,增强战略一致性,保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向2035年的目标迈进,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

  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体现在提出或进一步强调了三个“新”。一是新发展阶段,二是新发展理念,三是新发展格局。逻辑主线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所谓新发展阶段,就是以实施“十四五”规划为标志,我国将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是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新发展阶段要实现2035年和2049年两个战略目标。2035年是基本实现现代化,2049年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意味着今后的任务将发生一个重大的改变,不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是进一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因此,全会将原先使用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原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表述也相应改成了“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治国方略之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议》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强调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议》的分论部分总体上都是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的,分领域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

  新发展格局就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全会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要求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国内经济的单循环。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意味着对外开放地位的下降。同时,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这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作者: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李忠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