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基层治理创造条件,将我国的制度优势在基层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一直是党中央关心重视和推动解决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形成了进一步为基层治理创造条件的“组合拳”,概括起来说,就是放权、赋能、减负、提质、增效、联动,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切实落实。
放权。《建议》强调要“向基层放权赋能”,这是为基层治理创造条件的重要导向,是对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这一重要部署的继承和发展。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城乡基层五彩缤纷、充满差异,如果不管什么事情一律都拿到政府手里来办、拿到上级机关来办,用很多不必要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去处理,不仅会挫伤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还会助长上级机关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使每一个工厂和生产队都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使每个工人农民都对生产负责任、想办法”。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向农村基层和农民放权,使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有了村级公共事务村民自治权,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管理基层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向基层放权依然在路上。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应引起注意,那就是上级机关往往下放事务而不下放权力,一些县级行政部门把城乡社区视为下属机构,下压大量行政事务,年初签订责任状,年终进行考核验收,基层干部疲于奔命、消极应付。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向基层放权的主张,我们要牢固树立尊重基层、尊重群众的思想观念,相信“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相信基层有解决社会问题的无穷智慧和能力,做到凡是适宜基层办的事情,都应由基层决定和执行。
赋能。就是赋予基层办理事情的职责、职能、职权,这是为基层治理创造条件的基础。如果把权力下放下去,但又不赋能基层,造成基层没有能力接住下发下来的权力,这其实是“半截子”放权,不是真心实意的放权,这样放权的实效会大打折扣。放权之前和之后及时赋能基层,使基层有条件接得住放下来的权力,这是《建议》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强调,上级“既给基层下达‘过河’的任务,又切实指导帮助其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并尽可能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向基层作适当倾斜,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赋能应当是全面的。党的十九大以后,各地各部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要求上,从编制、职数、待遇经费等多方面向乡镇、村和街道、社区进行了政策倾斜,逐渐形成了在基层聚集人才、在一线创业成长的鲜明导向。但也要看到,工作很不平衡,基层没人办事、没钱办事、没阵地办事、不方便群众办事的现象还很多。贯彻落实《建议》,就是要继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督促各地各部门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城乡基层,使城乡基层都有人有权有物,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
提质。就是提高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和素质。《建议》强调,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这是搞好基层治理特别是对上级下放的权力接得住、用得好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要统筹考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近年来,各地采取很多办法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一是把基层“强身”和机关“瘦身”结合起来,利用机构改革把市县区机关干部下沉到街道、乡镇,把街道、乡镇干部下沉到社区、村庄,为基层服务和管理充实力量。二是把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抓好抓实,建设充满活力的党员队伍。三是把村(居)民直接民主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居委会干部、村(居)小组长、村(居)民代表这一队伍抓好抓实。四是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并根据岗位特点、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相关专业水平等综合因素,建立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按照总量控制、规范运作的要求,整合基层各类协管员,并按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将各类协管员整合配置到相关网格或服务管理岗位。五是壮大基层志愿者队伍。六是提升社会治理主体的专业素养。既以德才标准严把基层干部选拔关,又加大业务培训,以能力的提升换取群众的满意。这次《建议》明确提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这在党的全会文献历史上是第一次,必将有力推动这一问题的更好更快解决。
减负。这是为基层治理创造条件的又一重要举措。近年来反映基层组织负担重、条件差等方面的呼声又多了起来,一些地方没完没了的检查考核、没完没了的会议、没完没了的留痕打卡、没完没了的表格填报,使基层干部不堪负重、精疲力尽。有新闻报道:在抗击疫情的艰难时刻,某地方的社区干部为社区防疫物资短缺忧心如焚,但各种限时填报的表格仍像雪片一样飞来,却没有一个上级组织来帮助该社区解决最急需的口罩问题,哪怕是送来一瓶润喉的矿泉水,这种现象很伤基层干部的心,很不利于搞好基层治理。《建议》在两处专门强调要为基层减负,一处是:要“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另一处是:要“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足见党中央对减轻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负担的高度重视。落实《建议》要求,就要建立城乡社区权责清单和基层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推行行政事务准入制度,明确规定行政部门不得直接向基层组织布置任务,确需基层组织代办的行政事务由县级党委、政府严格把关,排除干扰基层组织履行自身职能的因素;要切实改进上级机关会风文风和工作作风,整合和精简各类报表、材料、检查、督查、考核,坚决禁止以种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法折腾基层,让基层组织集中精力抓好基层治理。
增效。《建议》强调,要“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这是帮助基层组织和干部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和成效的又一实招,既是对近年来各地探索实践的总结和深化,也为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用好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指明了方向,必将有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其中,网格化是基础,没有网格化的管理,就难以有精细化的服务,信息的采集和共享也难以做到及时和规范;精细化是目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是基层管理服务平台的重要价值所在;信息化是实现网格化、提升精细化、促进共享的技术支撑;开放共享是这一平台的基本要求,这四句话相互贯通、缺一不可。以贯彻《建议》为契机,我国基层治理平台将会进一步完善,让基层治理插上科技的翅膀,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
联动。就是基层治理与市域社会治理联动,通过市域社会治理带动基层治理,并为基层治理创造更好的条件。目前,我国有293个地级市、965个市辖区、387个县级市,市域是包括乡镇、村和街道、社区在内的行政管理区域,是个“大基层”,由于市域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在解决重大社会矛盾问题上有较强的资源能力,因此,市域是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最直接、最给力的治理层级。《建议》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随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各地必将进一步处理好市域范围内城与乡、市域与基层之间的关系,加强区域统筹协调,完善市域范围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资源协调保障机制,形成一个基层治理为市域社会治理打基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带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良好局面。
总之,《建议》关于为基层治理创造条件的论述十分丰富,既有加法(放权、赋能),也有减法(减负),还有乘法(提质、增效、联动),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方向性和指导性,各地各部门应本着《建议》提出的“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从实际出发,缺什么就补什么,什么薄弱就加固什么,哪方面有优势就做强做大做优哪方面优势,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不断提高城乡基层治理水平,把为民服务落实到基层,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努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