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成果通过梳理和总结德国从19世纪末至今的工业设计思想的整体脉络,从历史的、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德国工业设计思想的内涵,以建设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设计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为出发点,研究内容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德国工业设计思想产生的“土壤”分析及其核心文化价值体系解析(横向);二是德国工业设计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在中国传播发展(纵向);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德国工业文化思想的异质同构(交叉);四是德国工业设计思想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实践探索(融合);五是构建福祉文化产业服务与人才培育生态发展模式(发展)。
对德国工业设计思想从17世纪至21世纪初的发展、演绎轨迹进行了重新梳理。分别从“历史的片段”、“民生与服务”、“理性与坚守”、“福祉与未来”四个方面从质性研究的历史研究法对其进行重新整理与剖析。从德意志制造联盟促进艺术与工业结合的理想开始,到包豪斯强调设计造型与人的关系,以及乌尔姆所提倡的优良设计。这一系列的演绎和发展逐步确立了以系统论和逻辑优先论为基础的理性设计理论。包豪斯划时代的意义就体现在其构建和创立的“基础课程的形成”,这也是包豪斯精神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特质。也是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重要借鉴和参考依据。依托现有资源,探索德国工业设计思想在我国工业设计教育领域中的实践与重构的模式。予以多种模式的探索和践行,尤其是引入历史学和博物馆学方向的研究,另辟蹊径,让德国工业设计思想在中国的实践找到了新的思路。从两个路径来构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祉文化产业人才培育模式,一条是“社会共享”路径,另一条是“智慧教育”路径。
结合德国工业设计百年经验,应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项目依托人才培养平台,形成福祉产业、文化生态与人才培育多维共享结构的全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