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构音乐文化主体性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的音乐文化,有着悠久深厚且自成体系的传统。自周秦两汉以来,音乐对于树立国家形象、建构国家认同、助力治国理政的意义得以充分重视,并为此逐渐形成了建立“一国之乐”,用以表达文化主体性的传统。然而,不得不正视的是,在鸦片战争后的百年中,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除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层面受到致命打击外,中国原有的文化主体性也在根本上被解构,“外来和尚好念经”“外国月亮比较圆”的观念至今仍有着广泛土壤。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音乐的文化主体性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进而被弱化,很多人都不能客观地看待中国音乐文化。这种文化心理,不仅反映在学院派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和音乐研究中,而且还反映在大众音乐及其审美中。时至今日,音乐的雅俗之分,几乎被简单化为“中西”“土洋”之分。在普遍社会认知中,西方音乐是高雅的,是凌驾于中国传统音乐之上的存在,中国传统音乐则处于边缘化位置。于是,国人的传统音乐素养也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甚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发展表现出无知。这都是中国音乐基于“中国性”的文化主体性遭受解构的表现。
我们身处于21世纪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在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大国崛起需要中国音乐再塑自信,中华文化需要中国音乐奋发有为,艺术教育需要中有音乐有所担当。在当下开展中国乐派及其话语体系建设,就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为大前提,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实需要,重建中国音乐基于“中国性”的文化认同,或重建中国音乐基于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去认识和理解“中国性”“中国文化”这些曾被本质化了的概念,进而以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为底蕴,吸收一切优秀的、先进的文化,重构“中国音乐”的文化身份及与之相关的话语体系。
二、建设“中国乐派”的意义
“中国乐派”是以中国音乐元素为依托,以中国风格为基调,以中国音乐人为载体,以中国音乐作品为体现,以中国人民公共生活为母体的音乐流派与音乐学派的合称。它是一个较为宽泛且具有包容性的话语体系,其中所表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精神面貌与审美趣味,其核心是不可复制的中国文化传统。正因如此,中国乐派及其话语体系建设作为一种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中国乐派建设关系到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音乐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完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开展美育教育、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推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故关系到国家文化战略实施,并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所所为。
第二,中国乐派及其话语体系建设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凝集力的提升。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是文化传承中最能保持其传统的一种文化。中国乐派可以通过深入研究中国音乐的语言、色彩、特征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彰显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独特性,为丰富世界音乐艺术多样性作出贡献。更重要的是,中国乐派还旨在使中国音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成为生成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与此同时,中国乐派将音乐置于社会生活之中,使其话语体系得到实践的检验,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凝聚力的巩固和提升。
第三,中国乐派及其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乐派及其话语体系建设将反思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总结中国音乐的艺术及审美经验,解决中国音乐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境,在面向世界的同时,回归我们自己的艺术传统,完善中国音乐文化的自身表述,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音乐文化既能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质,又能融入当代国际舞台,真正成为一种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音乐文化。
三、推进中国乐派建设的措施建议
1.继承传统,从古代制礼作乐的模式中吸取精华。在目前对中国乐派的建设中,只要牢记以人民为出发点的使命,便可以借鉴在数千年历史中已经相当成熟的一些制乐的方法与流程,将其继续用于中国乐派的建设,充分利用音乐便于传播与接受的特性,使中国乐派可以在国家礼仪、社区生活、各类型的教育等方面持续发挥作用。当然,继承传统并非故步自封,而是以中国音乐人提高文化自觉为基础。中国音乐人应共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一群体的文化自觉将对当代中国音乐的创作、表演、研究与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音乐人的文化意识觉醒也以独特、有力的形式强化更为广泛意义上的中华文化整体自觉,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2.深化研究,以研究作为创作与教育实践的基础。中国乐派不仅仅是表演流派,也包括学派的意味。为了使中国乐派能够得以扎实稳健的建设,必须研究先行,重视音乐本体、音乐行为以及史学理论等多方面的研究,与其他学科深化合作,采用多种视角与跨学科研究方法,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从而为后续的实践工作打好基础。
3.推动创作,使作品成为培育人格、树立文化自信的阶梯。大力推动新时代优秀音乐作品的创作,贴近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是中国音乐家对“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最好践行。这正是中国乐派的宗旨所在。基于这一出发点,应力图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与发展历程,以中国精神与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为基础,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气象、民族精神,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
4.促进教育,培养出承载中国音乐未来的人才。教育是音乐院校最为重要的职能,今天的学生将成为明天的音乐工作者,承载着中国音乐未来的希望。“中国乐派”的建设需要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体系。建立一套清晰,规范,可以推广至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是目前的音乐教育中势在必行的工作。2019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音乐学院正积极推进“中国乐派课程体系”(又称“8 1”“思政 x”)改革,以期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遵循音乐专业人才成长规律和一般教育规律,由音乐专业和国学通识协同互动式教育的课程体系。
概括而言,建设中国乐派,使之与国家文化战略相配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在集成优秀音乐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建构与五千年文明相匹配,与中国大国地位相符合,与人民群众期待相适应的中国音乐主体。第二,从音乐文化的角度进一步树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充分利用音乐易于传播,易于接受的特点,推动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第三,将中国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精神标识推而广之,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席专家及所在单位:王黎光 中国音乐学院